Search

如果不跟他同居,怎麼會知道兩個人適不適合一起生活?
.
適不適合一起生活只有同居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如果不跟他同居,怎麼會知道兩個人適不適合一起生活?
.
適不適合一起生活只有同居可以知道嗎?我不這麼認為。因為,我看到的是更多的人即使同居了,磨合多時,發現不適合之後,卻依然沒有勇氣跟方法解決存在的問題。
.
為什麼?
.
因為這些問題不是生活習慣的不同所導致的,是兩個人的三觀從本質上就兜不在一起。本質上的差異,是無論如何磨合都難以解決的,哪怕你們的生活習慣良好,甚至一模一樣,牙膏從後面擠,吃完飯會自動收拾洗碗,睡覺不打呼,不搶棉被,男生尿尿會掀起馬桶蓋,髒衣服不會堆在沙發上……。但若聊起:「不然我們請一位阿姨吧。」一個人說沒必要,一個人堅持自己付錢覺得需要卻還是被推翻,這就是價值觀的分歧,這種差異在戀愛時也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,但婚後,每次遇見大事要商量就沒有共識,那麼婚姻路將會走得很不順,甚至痛苦。
.
婚前,我沒有跟某人同居過。但在他來到北京工作的前半年多,我們一起同宿過。為什麼說同宿,是因為當時那間公寓裡還有我妹妹一起住。當時的房租水電是三等分,但我其實承擔了2/3,我妹那份也由我負責。後來某人離開台北去北京工作,我一人承擔下了那間公寓的一切,這是一開始我就算好能負擔的,從不存在我租了一個自己負擔不起的公寓的問題。
.
很多人問我如何看一個男人?這個問題範圍有點大,縮小至「交往時如何看彼此三觀是否接近」好了,說說我怎麼判斷的。
.
交往初期,我跟某人都有各自的住處,我一週會有幾次去他那裡過夜,有時晚上也會過去坐坐。他不是一個對生活細節苛刻到有強迫症的人,但大致上不會髒亂,住處也很有風格。他把自己的房間佈置成普普風,用色大膽新潮還帶點復古,跟他整個人的style很吻合。從這裡我知道,嗯,他跟我一樣不會因為房子是租的,就覺得可以不用講究。至於風格是否跟我完全一致,我並不在乎,我在乎的是你對自己的生活講不講究。
.
再者,某人家在新北,但他租屋住在台北市,並在台北市工作。他並沒有選擇與父母同住,這一點讓我非常欣賞。一個成年人願意離家自己生活,自己打點生活瑣碎的一切不仰賴父母,表示他很早就體會到想要舒服,就是必須很努力跟很勤勞。努力賺錢,勤勞打點,還有給自己獨立的空間,真正做一個獨立的人。
.
這兩點為什麼很重要,因為一個是生活上的,一個是人生上的。生活的痕跡不會騙人,你過得如何?住的地方會透露出來。而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怎麼規劃,則可以從他如何跟父母斷開連結看出來。他選擇難走的路還是輕鬆的路?關於他自己的事情是否是他說了算?
.
後來這個”他說了算”確實幫我在兩個家庭(主要是婆家)中減輕了很多負擔。他從來就不是那種夾在母親跟老婆之間的角色。因為所有事情”他說了算”。
.
第一次去北京找他時,他把鑰匙交給我,給我規劃了幾個附近的路線,說下午有空可以去逛逛。但第一天我並沒有出門,在他租屋處看DVD,結果遇到來打掃的阿姨。才知道,原來他有請阿姨,內心驚喜:「一旦經濟能力提昇,他是個肯花錢換輕鬆的人。」後來結婚,剛來北京初期我還尋不到工作,只能在家做主婦貢獻心意。我跟他說:「辭退阿姨吧,我來。」他回我:「之後妳開始工作還不是一樣要請,辭了又請很麻煩,妳還不如把打掃時間拿去幹點什麼更重要的事,不要花心思在這兒上面。」
.
我真的拿去幹了點更重要的事了,很快地就找到工作,陸陸續續有案子進來了。直到現在,這也還是我們一致認為的:事業是最最最要緊的事。
.
有人問我兩個人能在一起生活需要”共性”,共性是什麼?對我而言共性也許不是共同的興趣,有一樣的生活習慣。共性,應該是大方向的一致,是兩個人思想接近,頻率靠近。
.
那些正在執行同居才能知道適不適合的人,有多少正糾結在”你可不可以脫下襪子就順手丟進髒衣籃裡”這類的問題?卻忽略了也許從根本上你們就是頻率不對的人。
.
#katesmurmur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